燕一·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
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,曰:“武安君,天下不信人也。王以万乘下之,尊之于廷,示天下与小人群也。”武安君从齐来,而燕王不馆也。谓燕王曰:“臣东周之鄙人也,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,而足下迎臣于郊,显臣于廷。今臣为足下使,利得十城,功存危燕,足下不听臣者,人必有言臣不信,伤臣于王者。臣之不信,是足下之福也。使臣信如尾生,廉如伯夷,孝如曾参,三者天下之高行,而以事足下,不可乎?”燕王曰:“可。”曰:“有此,臣亦不事足下矣。”
苏秦曰:“且夫孝如曾参,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,足下安得使之之齐?廉如伯夷,不取素飡,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,辞孤竹之君,饿而死于首阳之山。廉如此者,何肯步行数千里,而事弱燕之危主乎?信如尾生,期而不来,抱梁柱而死。信至如此,何肯杨燕、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?且夫信行者,所以自为也,非所以为人也。皆自覆之术,非进取之道也。且夫三王代兴,五霸迭盛,皆不自覆也。君以自覆为可乎?则齐不益于营丘,足下不逾楚境,不窥于边城之外。且臣有老母于周,离老母而事足下,去自覆之术,而谋进取之道,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。足下皆自覆之君也,仆者进取之臣也,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。”燕王曰:“夫忠信,又何罪之有也?”
对曰:“足下不知也。臣邻家有远为吏者,其妻私人。其夫且归,其私之者忧之。其妻曰:‘公勿忧也,吾已为药酒以待之矣。’后二日,夫至。妻使妾奉卮酒进之。妾知其药酒也,进之则杀主父,言之则逐主母。乃阳僵弃酒。主父大怒而笞之。故妾一僵而弃酒,上以活主父,下以存主母也。忠至如此,然不免于笞,此以忠信得罪者也。臣之事,适不幸而有类妾之弃酒也。且臣之事足下,亢义益国,今乃得罪,臣恐天下后事足下者,莫敢自必也。且臣之说齐,曾不欺之也。使之说齐者,莫如臣之言也,虽尧、舜之智,不敢取也。”

白话文

有人向燕王诽谤苏秦说:“武安君(苏秦)是天下最不讲信用的人。大王以万乘之尊的身份屈身礼待他,在朝廷上推崇他,这是向天下人显示您与小人为伍啊。”苏秦从齐国归来时,燕王竟不给他安排住处。苏秦对燕王说:“我本是东周乡野小民,当初见您时并无半点功劳,您却亲自到郊外迎接,在朝堂上当众表彰我。如今我替您出使齐国,收回十座城池的领土,挽救了危亡中的燕国,您却听信谗言疏远我。这必定是有人说我不守信义,在您面前中伤我。其实我的‘不守信’,恰恰是您的福分啊。假使我像尾生般守约、伯夷般廉洁、曾参般孝顺,用这三种天下公认的高尚品德来侍奉您,您觉得如何?”燕王答:“那当然好。”苏秦却说:“若真如此,我反倒不会来侍奉您了。”

苏秦继续道:“像曾参那样的孝子,怎会离开父母一夜在外留宿?您还能派他去齐国办事吗?像伯夷那般廉洁,连饭食都不肯白吃,认为周武王不义就拒绝做官,宁肯饿死在首阳山。这样的人怎会步行千里来侍奉弱小的燕国君主?像尾生那样守信,约好的人不来,就抱着桥柱淹死。如此迂腐之人,怎会替燕国扬威于齐并建立大功?况且这些道德标杆,都是为自我保全设立的,不是用来进取的。三王更替兴起,五霸轮流称雄,都是靠进取而非保守。您若只求安稳,齐国就不会开拓疆土至营丘,您也不会跨过楚境,更不会觊觎边城之外。我在周地还有老母,抛下母亲来辅佐您,放弃保守之道而选择进取之路,正因我的志向本与您不同——您是求安稳的君主,我是图进取的臣子,这就是所谓‘因忠信而获罪’啊。”燕王疑惑:“忠信怎会获罪?”

苏秦举例:“您不明白。我邻居家有个远行做官的,妻子与人私通。丈夫快回来时,奸夫很担忧。妻子说:‘别怕,我已备好毒酒。’两日后丈夫到家,妻子命婢女敬酒。婢女知是毒酒,若递酒会害死男主人,揭发则会赶走女主人,于是假装跌倒泼了酒。男主人盛怒鞭打她。您看,婢女这一摔既救了男主性命,又保全了女主人,如此忠心仍免不了受罚——这就是‘因忠信获罪’。我的处境恰似这泼酒的婢女。我为您践行大义、增益国家却反遭责难,只怕今后天下人再不敢为您效忠了。况且我游说齐国时从未欺骗他们,换别人去绝达不到我的成效,就算尧舜复生也办不到。”